第61章 代价(2/2)
在牛玉鹏眼里,团队核心灵魂自然是叶志华,其次便是蓝展博。后者作为前者的得意高徒,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便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学报》等不少CS(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期刊上发表过三篇有关于电路的学术论文,堪称是当代计算机界新生代最强精英之一。
而王向中这个年纪……在常人看来,最多也就是上个大二,学了点基础知识,在学校里攒GPA的存在,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在驱车前往晶华的路上,牛玉鹏也是再度给他们介绍了一番现在厂里的情况。
事情还并非是王向中想的那么简单,本来他以为5寸的晶圆生产线标准已经够拉胯了,没想到更加拉胯的还在后面。
根据资料所描述,5寸标准的晶圆生产线产品还是0.9微米制程的芯片。0.9微米是什么概念?那可是足足900多纳米,要知道在王向中穿越重生之前,宝岛积体电路都已经在攻克2纳米制程的难题了。
即便是如此,产品的试产良品率仍然还是不足10%!这也是晶圆生产线迟迟不能验收通过的原因。
同时代的阿美瑞肯已经实现了0.35微米制程芯片的量产,下一代产品即将步入0.18微米制程,距离那纳米时代仅差一步之遥。
隔壁浦市的虹华晶圆厂也已经着手开始加入晶圆产业竞争了,他们由于建厂更晚,引进的都是8寸0.5纳米制程的制造工艺,其产能和精度都将远远碾压晶华。
而晶华的董事会也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押宝于水木大学计算机研究院,以求获得一线生机。
“你可真是给我接了个大活啊。”听到牛玉鹏一脸痛心的介绍,叶志华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虽然叶志华三人表情也不轻松,但看上去,也似乎没有太大的担忧之色,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预料到未来发展变革的速度之快。
在这个年代的人心目中,虽然有一纸瓦森纳协议死死控制住发展中国家的芯片行业发展,但是说白了,也仅限于当时的新款制程而已,毕竟西方的奸商们还要将淘汰的机型和流水线二手设备销往发展中国家。
看一圈下来,实在不行,就推翻重做,去买新款淘汰流水线。咬咬牙,几十亿的资金,华夏还是有人能掏出来的。
大不了就一直接手西方国家的二手设备,制程什么的参数,都是次要的,填饱肚子才是最为优先的议题,生产不了最新款的CPU,大不了做做存储芯片、控制芯片这些低附加值的代工产业。
要让华夏站上世界之巅,引领全球芯片发展潮流,说实话,在座这么多人,也只有王向中这个“白痴”在做这样的春秋大梦。
倒不能怪他们内心有多麻木,毕竟王向中也是一路这么走过来的,他曾经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之一,没有资格说出什么指责的话来。
“呼”
王向中长舒了一口气,上一辈子他还是个大一新生,每天除了和宿舍几个活宝一起玩以外,剩下的也就是学习,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么高端的课题。
所以这次绝佳的机会,他绝对不能错过。
“咳咳”
他咳嗽两声,吸引了几个人的注意,旋即咬了咬牙,接着说道:“晶华愿意接受多大的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