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康庄大道二(1/2)
“增福家的黄瓜都死了。”增信跟苏少康说道。“他在向城的农药店里买了‘灰毕克’,打上两天后,黄瓜茎叶卷曲变黄,幼瓜变黄变硬,三天后大瓜酿成黄白色,随后就全部枯萎死掉了。”
“有这样的事情?”苏少康听完,来到增福家的大棚,一看,果真整个大棚的黄瓜秧都死了,连黄瓜都失去了那绿油油的颜色。
增福和增福家的正坐在大棚里哭呢。哭声在空荡荡的大棚里往返激荡,听了让人心酸。
苏少康掐下一把黄瓜叶子,放在手心里看了又看,也没看出究竟。他转身朝着正在哭鼻子的增福,问道:“这种农药,是从那里买的?”
增福止住哭声,说:“就是从农资公司对过的蔬菜医院买的。”
增信随手抓了一把黄瓜秧,又摘了几颗黄瓜,带上,和少康一起来到蔬菜医院。老板姓李,跟李二是当家子。可是,大棚出了这样的事情,亲戚关系也不顶事了。眼瞅着一棚黄瓜刚摘了三茬,就这样完了,两万块钱的黄瓜钱就这样白白扔了,怎能平下心中的这口吻呢。
他们从卖农药的李老板那里得知,购置这种农药,喷洒这种农药的一共有十二家,这十二家大棚的黄瓜全部都死掉了。这可急坏了蔬菜医院的李老板。生产这种农药的厂家是安徽一家化工厂,他频频跟厂家联系,均未联系上。
半个月后,苏少康对增福家的说:“厂家想每户赔偿2000块钱了事,你看2000块钱行吧?”
增福家的差异意,给焦点访谈打电话,他们没来,只让山东的新闻媒体来采访了,也登报了。可是始终没解决了。苏少康忙于小康村的建设,早把这茬抛到脑后去了。
蔬菜批发市场给大棚村的经济带来了飞速生长。其中,受益最大的,虽然照旧苏少康。从经济上来说,他是最大的股东,他的收入也是最多的。从政治上来说,他现在是省里的人大代表,成了当地的一位政治新星。然而,随着一夜暴富的神话泛起,另一个问题也摆上他的办公桌。这就是他太过地使用农民工,太过的义务劳动量,引起了当地黎民的反感。
苏少康说:“要生长,就得自力重生,艰辛创业,大干快上。”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没有错误。但于洪江以为,大棚村还存在一个巧干的问题,要把生长和协调统一起来,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生长这杆秤上。可是,连日连夜的修建施工,各人都累得撑不住了。
苏少康并没注意到这些。他现在有了钱,光轿车换了两辆。再看看他的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又扩大了两倍。沿着蔬菜批发市场,建起了塑料厂,酱菜厂,竹木批发市场。尚有沿街的饭馆、发廊、商店、银行、药店等。三四年的光景,这个大棚村,俨然成了一个集镇。
靠近二0六国道东边,一个规模庞大的小康村正在加紧建设。听说,这是县里的一个亮点工程,要搞玉成县甚至全市新农村生活的模范社区呢。
“社区”这个词,真是向导有气概气派的创意啊!
这样来看,苏少康就不是一般的人物了。他现在是省里的人大代表,在县里,那也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要钱有钱,要政绩有政绩。
当大棚村的生长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雪球究竟经不住阳光的照射。
事情的经由是这样的。时候正值中午,在小康村工地上,正当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的时候,苏少康去检查工地的希望情况。
加入施工的一个施工队人员,他们刚刚吃完了午饭,这时候,正坐在横七竖八放置工具的工地上歇息。连日连夜的事情使他们满身疲劳,更况且,他们都是从二十里河堰各个村中抽出来的,是摊派的义务工。他们各家田地里都有农活,都有种的大棚。这时候,正要浇水、打药、吊黄瓜、掐叶子、摘瓜卖瓜。可是,没完没了的义务工,却把他们束缚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